对于现金流量,巴老坚持用“所有者收益”(其实就是自由现金流)。可以说,这是很多相对估值法的死穴。财务报表人为遵循了“会计分期”的假设,人为将一些公司的经营周期切割为1年1年的,但事实上,会计年度与公司的经营周期经常不合拍,不少公司的收益经常出现波动。比如说一家非周期性公司和一家周期性公司在未来10年内年均利润均为1亿,但非周期性公司的估值可能是25亿,而周期性公司的估值可能只有10亿甚至6亿,这其中的原因何在?单从利润来看,是看不出问题的,原因就出在自由现金流上,周期性公司为了同样的收益水平,往往要增加营运资本和长期经营资产,同样的EPS其自由现金流比非周期性的公司低得多。因此,大体预估资本支出和营运资本的追加,也比貌似精确的现金流折现重要得多。
对于折现率,巴老用的是长期国债利率。这很好理解,巴老看重的是机会成本,如果一只股票未来的收益率跑不赢长期国债,他根本就不会选择它;CAPM有天然的缺陷,他认为β在逻辑上毫无道理,而且未来的风险水平并非不变,无风险利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。巴老选择的是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,对于他来说,未来不存在其他的不确定性,他干脆用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折现率。